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32篇
  免费   3854篇
  国内免费   15386篇
  2024年   128篇
  2023年   978篇
  2022年   1506篇
  2021年   1834篇
  2020年   1661篇
  2019年   1954篇
  2018年   1372篇
  2017年   1236篇
  2016年   1361篇
  2015年   1793篇
  2014年   2560篇
  2013年   2329篇
  2012年   3041篇
  2011年   2937篇
  2010年   2465篇
  2009年   2503篇
  2008年   2705篇
  2007年   2556篇
  2006年   2490篇
  2005年   2027篇
  2004年   1738篇
  2003年   1502篇
  2002年   1365篇
  2001年   1265篇
  2000年   1166篇
  1999年   815篇
  1998年   414篇
  1997年   270篇
  1996年   266篇
  1995年   185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128篇
  1991年   141篇
  1990年   112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103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64篇
  1985年   81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70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15篇
  1964年   13篇
  1957年   18篇
  1955年   12篇
  1954年   20篇
  1950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Environmental unpredictability can influence strategies of maternal investment among eggs within a clutch. Models predict that breeding females should adopt a diversified bet-hedging strategy in unpredictable environments, but empirical field evidence from Asia is scarce. Here we tested this hypothesis by exploring spatial patterns in egg size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in a frog species(Rana kukunoris) inhabiting the Tibetan Plateau. Within-clutch variability in egg size increased as the environment became variable(e.g., lower mean monthly temperature and mean monthly rainfall at higher altitudes), and populations in environments with more unpredictable rainfall produced eggs that were smaller and more variable in size. We provide support for a diversified bet-hedging strategy in high-altitude environments, which experience dynamic weather patterns and therefore are of unpredictable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is strategy may be an adaptive response to low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higher unpredictable environmental variance. Such a strategy should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breeding success and maximize maternal lifetime fitness by producing offspring that are adapted to cur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e speculate that in high-altitude environments prone to physical disturbance, breeding females are unable to consistently produce the optimal egg size due to physiological constraints imposed b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e.g., duration of the active season, food availability). Species and populations whose breeding strategies are adapted to cope with uncerta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y adjusting offspring size and therefore quality show a remarkable degree of ability to cope with future climatic changes.  相似文献   
3.
用β-内啡肽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0例无疼痛主诉的患者电针前后侧脑室脑脊液中B-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B-EPIS)的含量,其中6例用弹簧棒测定了痛阈和耐痛阈。结果表明,每 ml 脑脊液中β-EPIS 的含量比针前增加126.7 fmol/ml(P<0.02),病人的痛阈比针前升高29.5%,耐痛阈升高28.1%(P<0.05)。β-EPIS 含量的增加量与痛阈、耐痛阈的升高值呈直线相关,r_1=0.776,r_2=0.741(P<0.05)。表明电针能促使脑内释放β-内啡肽,释放增加的β-内啡肽参与镇痛作用,这可能是电针镇痛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4.
N-糖蛋白去糖基化酶(PNGase)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菌、植物、哺乳动物中的去糖基化酶,可以水解N-糖蛋白或 N-糖肽上天冬酰胺与寡糖链连接的化学键,并释放出完整的N-寡糖。PNGase在生物体内参与蛋白质降解、器官发育、个体生长等过程。人PNGase基因功能缺陷会导致先天性去糖基化障碍,小鼠PNGase缺陷会导致胚胎致死性,线虫PNGase缺陷使其寿命下降。本文对PNGase在不同物种的分布、蛋白质结构、酶学功能及生物学功能进行阐述,为PNGase的生理病理功能及致病机制的基础研究提供思路,为PNGase作为糖生物学工具酶或药物开发的创新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6.
Yang  Su-Rong  Sun  Huan-Xin  Hu  Zhen-Zhen  Wang  Si-Heng  Sun  Hui  Xue  Yin-Jia  Ye  Chen-Bo 《Sleep and biological rhythms》2017,15(1):57-65
Sleep and Biological Rhythms - Chronic sleep deprivation (SD) is an overwhelming problem in young students. Firstly,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different levels of pre-training SD had effects on...  相似文献   
7.
贝壳历来是生物工程和材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贝壳中的贝壳基质蛋白质在贝壳的形成与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Whirlin类蛋白质(Whirlin-like protein,WLP)是一种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中鉴定的新型贝壳基质蛋白质。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质含有PDZ(postsynaptic density/Discs large/Zonula occludens)结构域,而该结构域对贝壳生物矿化的影响目前尚无报道。为深入了解WLP在贝壳形成中对碳酸钙晶体的影响,在序列分析基础上,采用密码子优化结合原核重组表达,获得其重组表达产物后,开展了重组WLP对碳酸钙晶体形貌及晶型的影响研究,结晶速度抑制以及碳酸钙晶体结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重组WLP能诱导文石型碳酸钙晶体的形貌和方解石型碳酸钙晶体的晶型发生改变;同时重组WLP对碳酸钙晶体具有结合作用,且能抑制碳酸钙晶体的结晶速度。上述结果表明,WLP对贝壳的形成及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并可能在贝壳肌棱柱层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10.
王成武  崔彪  汪宙峰  谢亮  陈雅靓 《生态学报》2022,42(9):3794-3805
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濒危动植物而划分的特定区域,在涵养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省有自然保护区166处,类型丰富多样,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对象涵盖珍稀动植物,保护功能涉及物种、水源和生态环境,与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共同维系着中国西南地区,乃至青藏高原东缘的生态系统。因此,研究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1963-2018年间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①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以集聚为主,呈现集聚-随机-集聚的变化特征,且前期变化幅度大,后期变化幅度小,总体发展明显分为1963-1998年的单核形成与发展阶段和1998-2018年的双核阶段;②四川省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区域,其均衡度类型在时间上表现出由"差距悬殊"到"差距较大"的演变特征;③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重心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基本稳定在阿坝州南部。标准差椭圆的长短半轴和面积均变化强烈,总体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空间分布由南-北向演变为东北-西南向;④自然保护区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高密度区域分布在地势适中、气候温和、河流众多、土壤肥沃、人口稀少的阿坝州南部与东部地区。未来,四川省生态功能建设应该立足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的特点、分布状况,对自然保护区分布较少的川西北、川东北和川南部分地区进行优化布局,以加强这些地区的生态功能建设。同时,探索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模式,实现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